云南发现会捕食蟾蜍“炼毒”的蛇,受威胁时颈部腺体释放毒液

云南发现会捕食蟾蜍“炼毒”的蛇,受威胁时颈部腺体释放毒液

独自过活 2025-02-11 财经报 9 次浏览 0个评论

近日,云南临沧市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凤庆管护分局在开展自然保护区巡护工作中,意外偶遇一条脖子泛红的蛇。后经鉴定,该蛇名为虎斑颈槽蛇。

虎斑颈槽蛇(拉丁学名:Rhabdophis tigrinus),是水游蛇科颈槽蛇属的一种毒蛇,也称虎斑游蛇、鸡冠蛇、红脖游蛇等,是中等体型的“无管、无沟后毒牙”类毒蛇。主要分布于我国大部、日本、韩国和俄罗斯;虎斑颈槽蛇对栖息环境的适应范围较广,其主要栖息于山地、丘陵和平原地带,尤其偏好有水草之处或农田、水沟、池塘等多蛙、蟾蜍的地方;以无尾两栖动物和鼠、鱼、鸟类为食。

虎斑颈槽蛇也称虎斑游蛇、鸡冠蛇、红脖游蛇等,是中等体型的“无管、无沟后毒牙”类毒蛇。本文图片 临沧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凤庆管护分局 供图

虎斑颈槽蛇曾被广泛认为是无毒或微毒的蛇类,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虎斑颈槽蛇的毒液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对人类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虽然虎斑颈槽蛇拥有毒腺,但其毒液主要通过颈部的腺体在受到威胁时释放,而不是通过咬伤传递给猎物或敌人。

据介绍,虎斑颈槽蛇的毒液来源非常奇特,它可能是极其少数甚至唯一一种不仅仅自己会分泌毒液,还会利用捕食蟾蜍“炼毒”的蛇类,犹如“吸星大法”般随着猎食蟾蜍量的增加,在颈部毒腺储存的毒液也越来越多。

虎斑颈槽蛇拥有毒腺,但毒液主要通过颈部的腺体在受到威胁时释放。

目前,虎斑颈槽蛇已列入国家“三有”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温馨提醒:随着近期气温的回升,蛇类活动也越发频繁,群众如非必要请勿擅自进山,特别是自然保护区内;外出时一定要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做到“打草惊蛇”,发现蛇类不要捕捉和自行处理,要及时报警或向专业人士求助,如不慎被蛇咬伤,一定要弄清蛇类,当场采取急救措施后尽快就医处理。对于因野生动物肇事导致的人员伤亡、牲畜及农作物受损等财产损失的,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做好证据留存,及时向当地林草部门申请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险。

转载请注明来自个人生活安排日历,本文标题:《云南发现会捕食蟾蜍“炼毒”的蛇,受威胁时颈部腺体释放毒液》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
网站统计代码